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工信部联科〔2025〕164号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提升脑机接口产业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以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协同发展为驱动,以开拓应用场景为牵引,以打造高性能整机产品为抓手,加强前瞻谋划和政策引导,加快培育形成未来产业新赛道。
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电极、芯片和整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脑机接口产品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生活消费等加快应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打造2至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开拓一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
到2030年,脑机接口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培育2至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
二、加强基础软硬件攻关
(一)创新脑信号传感元件。研发面向硬脑膜上、硬脑膜下、大脑皮层内等不同区域的植入式电极,探索脑血管介入式电极,强化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研制专用制备和封装工艺,提升电极通道数、生物相容性、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加快高可用、自适应调节的非植入式电极研发,发展低阻抗、薄介质的新型电极材料,提升电极便捷性、舒适性和易用性。创新基于光、电、磁、超声、化学的新型脑信号传感器,突破单模态信号局限,提高脑信号感知能力。
(二)突破关键脑机芯片。发展高通道、高速率脑信号采集芯片,强化模数转换、通道管理和噪声抑制,增强脑信号采集放大能力。研发高性能、超低功耗脑信号处理芯片,强化并行处理能力,推动感知、计算和调节等功能的一体化集成。研发超低功耗、高速率、高可靠的通信芯片,提升脑信号传输和抗干扰能力。
(三)夯实软件工具底座。完善脑信号编解码软件,降低编码过程的认知负荷,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解码能力和任务迭代优化能力,提升编解码准确率、响应速率和场景通用性。开发专用控制交互软件,提升设备控制和神经调控的精准度,增强多任务协同处理能力。构建专用操作系统和通用软件平台,实现多模态数据集成、编解码算法兼容和交互软件可编辑功能,优化用户使用体验。
专栏1 核心硬件强基工程 高集成度元器件。开展高集成度电子封装技术研究,降低集成芯片的功耗和噪声,打造感知—计算—调节一体化的脑机接口芯片。推动植入式电极和信号采集芯片集成,研制高密度馈通器件,推动电极、芯片、供电单元一体化,满足超柔性神经电极通道传输需求。发展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器件,探索混合智能和类脑计算新方案。 三、打造高性能产品 (四)加快植入式设备研发突破。探索集成高密度神经记录传感器、超低功耗植入式芯片的新型产品,创新脑意图识别功能,提高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完善单向和双向深部脑刺激器、反应式电刺激器、人工耳蜗等成熟产品,提升信号采集和功能调控准确度,强化神经刺激功效。 (五)推动非植入设备量产迭代。创新额贴式、耳贴式、入耳式、发夹式等产品形态,推动非植入产品向轻量化、高速率、低功耗发展。研制头盔、头显、眼镜、耳机等集成式脑机接口产品,通过与已有生活消费产品融合发展,支持非植入产品的迭代应用和规模化推广。 (六)发展辅助设备。研发辅助生理信号设备,通过脑信号与肌电、眼电、心电、近红外等多模态信号的融合,提升交互控制和感知觉评估的精准度。研发用于植入脑机接口的高精度手术机器人,突破亚微米级精度控制与动态调整技术,提升区域精准实时成像与三维重建能力。 专栏2 整机精品工程 感知评估类产品。研发便携式、可穿戴的感知采集设备和评估系统,融合处理肌电、眼电、心电等多模态信号,实时分析、可视化反馈数据,实现对困倦、注意力不足、反应迟缓、异常体态等高效感知与评估,帮助用户做出改善性反馈调控。 四、推动技术成果应用 (七)推广产业创新成果。组织开展重点任务揭榜挂帅,支持优势单位举办高水平赛展会,全面发掘创新成果。定期遴选技术先进、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动脑机接口应用形成规模化效益。组织产业供需对接活动,打造行业赋能对接平台,打通行业应用壁垒,加快创新成果落地。 专栏3 应用拓展工程 挖掘工业制造应用。引导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管理等工业重点环节应用,构建生命机械一体化的工业元宇宙,创新依托脑机接口的工业装备和机器人控制方案。推动危险品、核能、矿山、电力等重点行业先试先用,建设工业安全管理平台,预警缺氧、中毒、昏厥等事件,保障生产和人员安全。面向深海、深空、高原、高寒等特殊工业场景需求,降低设备操作门槛,建立“一对多”“多对多”的人机交互模式,提升复杂场景作业效率。 五、壮大创新主体 (九)培育优势企业。发展壮大脑机接口领域领军企业,支持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任务。促进脑机接口中小企业创新供给,加快培育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实施启航企业培育工程,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领军企业开放算法框架、公共数据和共性技术,为企业共同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十)完善创新载体。支持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凝聚产学研各界优势力量,提升脑机接口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依托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组织,促进脑机接口技术交流、供需对接、国际合作,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建设开源社区,加强对重点开源项目的支持力度,汇聚全球开发者协同创新。 (十一)推动产业集聚。引导创新要素向基础好、潜力大的地区汇聚,立足各地特色和产业优势,分级分类建设孵化器和产业园等,打造创新能力强、应用场景佳的优势集聚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推动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新材料、机器人等领域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应用联合攻关,构建跨领域协作的创新环境。 六、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七、保障措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务院国资委 中国科学院 国家药监局 2025年7月23日
东莞理工学院是一本还是二本 全国排名多少 2024录取分数是多少
湖南省 2025 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全省统一考试非笔试科目考试流程及有关要求
扫码加我
4009696786